我国民间艺术流派纷呈,从绘画、书法、刺绣、雕刻、剪纸等,充分体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,出自一种历史的必然,一些民间艺术正在缓慢地消亡。那么,在全球化背景下,谁是中国民间艺术的“守护神”?
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论坛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认为,政府、专家学者、民间艺人、乃至全社会,都应该是民间艺术的“守护神”。
民间艺术属于一种边缘学科,清华大学教授、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副主任李锦璐对民间艺术的概述,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:是民间艺术的原创性。民间艺术的材料随手拈来,创作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,美化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为了赚钱。所以创作者直抒胸臆,作品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。第二是它的群体性。民间艺术是许多人经过代代相传,集中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。第三是它的艺术性。“有图必有意,有意必吉祥”。淳朴健康、茁壮向上,带着泥土的芬芳。它绝不代表着“落后”,更不是“迷信品”。
与会专家认为,政府作为职能部门,在民间艺术上更应发挥应有的作用。一位日本商人曾对李锦璐说,将来想研究中国民间艺术,要到日本的博物馆里去了,因为日本已经在大量收购中国的民间艺术珍品。据李锦璐了解,如今,有一些外国商人专门到我国收罗民间艺术珍品。尽管我国目前对文物有保护条例,但对民间艺术却仍是空白。李锦璐建议,政府要拟定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条例,阻止它们向境外流失;要保护的艺人、产区,对即将“人亡艺绝”的种类更要采取必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。
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,在对民间艺术挖掘整理、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中,承担着特殊的“守护神”的角色。云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赵耀鑫认为,专家学者们面临着如何继续深入民间,去寻找、挖掘那些不为人知、却体现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精品,进行研究分析,并广为宣传,让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扬光大。
民间艺人在传承祖祖辈辈创造的各种民间艺术的过程中,执着地保持着民族本性,他们是民间艺术最直接的“守护神”。由于民间艺术一般是代代相传的激情之作,并不纯粹为了走向市场,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。如何从手工作坊走向市场,从代代相传转而广为流传,正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目前所思考的问题。江苏大丰的民间艺人沈社国,在考虑自己的麦秆贴画如何走向市场的同时,正准备将自己20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写成书,让更多的爱好着学习、模仿。
保护挖掘民间艺术,同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。专家们认为,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人们在生活上很多地方被西化了,这虽不能说是件坏事,但在“西化”的过程中,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本民族的东西。因此,全社会需要提高对民间艺术、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。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特性,才能区别于其他民族、其他国家。
挖掘保护、进而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传统,让世界了解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,也让伟大的民族民间艺术走向世界,进一步培养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,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,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,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,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。